一套皮衣皮褲,一條暗紅紋綢巾系在頸間,紳士氈帽下一條細細長長的麻花辮。出現在記者面前的王小松,藝術生涯有著顯著的中西文化肌理。
他師從講求融匯中西的藝術家吳冠中和劉巨德。上世紀90年代留學德國,被柏林藝術大學授予“德國造型大師生”殊榮。作品頻繁在國外展出,也被多家機構收藏。
2002年底,他放棄國外的穩定生活回國,為浙江大學籌建視覺傳達設計學科。
教書育人20載,王小松已經桃李天下,其中又有將近10年耕耘于“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文化工程。近年來,他以總策展人的身份投身于“大系”的全球巡展、系統傳播工作中。在4月,巡回全國、觀展總人數已突破百萬的“大系”展覽,將作為“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的重要活動,以全新的“閱讀”主題亮相浙江展覽館。
在王小松身上,我們可以捕捉到一批藝術海歸共性的成長歷程。他們為什么出去?又為什么回來?答案,交織著時代發展、文化認同、個人命運三者的緊密聯系。
出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
20世紀初期,以徐悲鴻、吳作人、劉海粟、林風眠等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家,第一次成批出國又海歸。古老帝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藝術家們自覺肩負起振興民族文化的使命,歷經坎坷。
20世紀80年代,又一批藝術家出國。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日日新,還主動擁抱世界。藝術家們好奇著,迫切地想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
王小松就是那個時代“留學潮”中的一員。
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沒多久,20多歲的他熱血、激情、果決,靠專業本領在深圳創業,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和許多年輕人一樣,關于人生中的重要一步,他似乎走得還不夠深思熟慮。
從美國到新西蘭,再到德國——短短幾個月間,王小松心中的留學目的地換了幾輪,“當時唯一明確的目的是要出去看看同齡人都在干什么。什么理想和抱負,想都沒想?!?/p>
1990年,當地時間10月2日晚上,王小松抵達德國。他牢牢記住了這個日期。第二天就是德國統一后的國慶日了。那一晚,王小松借宿在一樣年輕、還未成名的藝術家劉野家里。兩個人佝在幾平方米的房間里。劉野發著燒,沒力氣做飯。兩個人啃著王小松在火車上沒吃完的月餅,又油又噎。
好在后來,旅德的日子總歸“開開心心地過了幾年”。
王小松幾乎不需要繳納學費,生活上壓力不大,每天畫畫、喝咖啡、釣釣魚;導師人不錯,很專業,實實在在教了本領;結識了鋼琴音樂家妻子;畢業后也找到了工作,除了在學校教美術的固定工資,接私活的額外收入也很可觀。他還拿到了德國永久居留權。
照理,王小松不僅僅已經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某種程度上還能融入其中??墒?,他想回來。
頭兩年的新鮮勁過了,焦慮感如影隨形?;夭换貒?,成為王小松和朋友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我常覺得,假如我是一棵植物,非常頑強,即使在德國的水泥地上也可以鑿出洞,生根成長,依然可以開花。但是這朵花,非常的弱小與短暫,因為無法吸收足夠的養分,土與水都不是那么的適應?!蓖跣∷砷_始對于歸屬感陷入深思。
出題
時間步入新世紀。透過便捷的網絡和偶爾回國的親歷,王小松感覺到了祖國快速發展的熱烈氣息?;貒男?,慢慢堅定。
“我喜歡做老師,也很想搞教育?!痹诒本?、杭州、深圳的三所大學中,他挑了綜合條件更佳的浙江大學,挑起籌建學校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擔子。
實際上,王小松這代德國留學生在畢業后,大部分都回到中國。這其中的許多人,進入到國內各個美術學院。他們帶來了全新的藝術觀念,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學院教育方法,對于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按年齡排序,名單包括但不限于馬路、周春芽、許江、楊勁松、楊重光、譚平、王小慧、王小松、繆曉春、鄧國源、單增等。
時代變了。這群海歸藝術家們不再需要像前輩救亡圖存的時候那樣去留學,但是,他們在內心深處也埋藏著一顆報效國家的心。
他們要以己所長,為文化高地增高一米。
2003年初,王小松回國后的幾個月,浙江大學設計專業的考題大跌眾人眼鏡。
除了速寫,傳統的藝考三大類中的素描、色彩被取消。另一道考題只有四個字——與眾不同。
出題人是王小松。他在監考現場目睹了“1000多個考生集體傻眼”。
“你希望他們答什么?”
“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在卷子上寫下合理解釋,畫什么都可以?!?/p>
他記得有考生把手蓋在考卷上,描了個自己的手掌,很快交卷。卷上備注:我的手與眾不同。王小松在心里給了他高分。然后,有考生模仿著也把手蓋在了考卷上?!斑@種就是低分。藝術不是抄襲,不能缺乏想象力和創新?!?/p>
這是王小松從前輩言傳和親身經歷中習得的當代藝術得以進步的要義。
在基于西方人認定的世界藝術體系中,深刻卻也深奧的中國傳統藝術一直處于非主流的地位。近代以來,中國藝術家不遺余力地探索中西結合,以使中國藝術走向世界,并為全世界所認可。
比如,吳冠中是王小松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讀書時期的導師之一。藝術是講究師承的??墒峭跣∷傻睦L畫風格和老師截然不同——拋開各種主義,一個,近乎抽象,用點、線等符號,以及雕塑一樣的三維藝術來表達深層次的含義;另一個,傳統繪本特色鮮明,而且常畫具象,貓是貓,狗是狗,極具療愈與童心。
“吳先生是吳先生,我是我?!蓖跣∷蓮睦蠋熌抢飳W到了藝術的觀念——吳冠中從來都是提倡:藝術是不可能重復的,藝術需要有創造性。
擴展
德國的留學經歷,又進一步深刻地把“創新”兩個字,刻在王小松的思維里。
蘇聯寫實主義曾是早年一代藝術家的起點。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受過系統的蘇聯寫實主義訓練,或者長時間浸潤在相似的社會審美之中,并且執教了包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內的一大批國內院校。
王小松也迷戀過寫實主義。1986年,他創作了一幅自覺滿意的水粉自畫像,畫得跟照片一樣,每一塊肌肉的線條和每一根發絲的律動都真實可信。他把畫帶去德國,卻沒有收獲期望的好評?!袄蠋熡X得你是個技巧很好的匠人。但沒有思想?!?/p>
這讓他聯想到了國內外教學方式的不同?!爸袊蠋熆吹綄W生畫得不好,習慣手把手幫忙改。德國老師只會給啟示,不給標準。這也就是想象力的空間?!蓖跣∷烧J為,如果藝術創作是個建筑,老師的作用最多是搭個腳手架、遞個安全帽,而不是手把手教人砌墻。他深受其益,也想向中國學生們傳遞其中樸素又深沉的道理。
但是,世界上沒有憑空而來的創新。
目前,當代藝術在全球蓬勃發展,尤其受到年輕人的喜愛——連一代偶像周杰倫創作《最偉大的作品》也唱出了一首當代藝術“狂想曲”。然而,另一個客觀事實是,當代藝術在中國藝術教育體系中是缺失的。熱鬧之后,門道不清。
“學院的美術專業和藝術史課程以古典藝術為主,很少涉及當代藝術內容。學生應該從課程中獲得現當代藝術的發展邏輯?!?/p>
實際上,直到2010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現了跨媒體藝術學院,中國才有了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當代藝術學院”。
因此,王小松除了在方式方法上鼓勵學生打開思維,還有更重要的知識擴展?!八囆g的‘藝’代表著廣泛的知識?!彼嘈?,知識的匱乏,不僅僅限制想象力和創新力,還限制著一個人的審美力、思考力,以及做的所有決定。
遇見
中國,德國,再回中國。過程中,王小松的知識體系也在擴容,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藝術創新。
在德國時,王小松更多的是學習。當時的他,對于畢加索、博伊斯、杜尚、羅斯科等等知名藝術家和他們作品的了解程度,還不如今天的百度百科名詞解釋。他像一塊海綿,努力吸收著西方的當代藝術知識。
與此同時,德國人也希望他能創作出一些中西文化結合的藝術??墒?,他交出的帶有甲骨文元素的油畫并沒有帶來太多驚喜——西方古典語言古希臘文,也有象形文字。
作為溝通中西文化、藝術的橋梁,海歸藝術家多多少少要面臨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課題。
德國盧貝克美術館館長羅狄克評價王小松的作品:生動而有觸感,畫面上的單色主題可以歸于西方繪畫的影響,但又明顯表現出以完全現代方式聯系到中國的文化和文明遺產。
從某種程度上,羅狄克的評價代表了一批西方藝術從業者對王小松作品的感受——第一眼,西方;追問后,中國。
“西方人不看名字,一般不會認為這是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而當他們知道我是中國人后,馬上就會好奇我想傳達什么信息。對文化傳播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蓖跣∷墒指吲d自己找到了國際通用的藝術語言。
在王小松回國后幾年的創作主題“亂碼”系列中,“方塊字”的中國元素明顯。這讓西方人品到了中國書法。而此后深度參與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更是他藝術創新的重要靈感來源。
盛世修典。2005年,全景式再現中國古代繪畫2000余年發展歷程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啟動。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利用數字化技術,萬余件中國古代繪畫集合于冊,驚艷世人。大約從2013年起,王小松開始參與“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并在2020年左右擔任起“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大展策展人。
在接觸項目之前,他沒詳細了解過中國傳統藝術。一見之下,他拜倒在無與倫比的中國古代藝術面前,十分震驚:
“北宋米芾和他兒子米友仁所創的‘米氏云山’技法與西方的‘點彩派’在表現形式上異曲同工?!笨墒恰包c彩派”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后期,比北宋晚了好幾百年。
“宋畫的中國古典寫實主義比西方文藝復興寫實主義差嗎?我看未必?!焙M獾闹袊囆g史知名學者高居翰也相信,宋畫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端可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仿佛重回讀書時期,王小松的學習熱情燃燒起來!從教授做回學生,他被陌生又偉大的中國傳統藝術牽引,忍不住地去鉆研、去思考、去融匯。王小松對藝術創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實踐。
歸來
他用致敬的心態,以中國古代名畫的名字命名自己的作品。比如,全新多維度繪畫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和《萬壑松風》。
《虢國夫人游春》的色彩是從唐代著名仕女畫《虢國夫人游春圖》中提煉出來的,靚麗的色彩,搭配畫布皺褶的流暢曲線,春意盎然,朝氣洋溢。而《萬壑松風》的純灰顯然是中國畫善用的墨色,交叉錯落,搭配畫布皺褶與曲線的折角和直線,透著與李唐畫作同樣的肅穆和凜冽。
畫,是西方的手段形式,而核心是中國的靈魂。
王小松十分樂意向追問“為什么”的人們解釋畫意。這本就是他的目的?!拔蚁M麊酒鹩^眾對歷史文脈和文化身份的認同感。我想以新形式、新材料的方式與中國傳統藝術的‘永恒之美’間,建立內在思考和文脈對話?!?/p>
藝術有根。藝術家總歸脫不開精神歸屬地的吸附——無論他離開多久,他終將歸來。
《浙江日報》2023年4月7日04版